2012年3月8日 星期四

台灣移民 圓落葉歸根夢


不少在美打拚幾十年,來自台灣第一代新移民,近年來一一返台定居「落葉歸根」。40 多年前從台灣來美留學後,即定居在美國的 Jimmy 陳,畢業後在高科技公司擔任工程師,兩年前滿 67 歲退休後,與從銀行退休的太太將位於羅蘭岡的住家賣掉後返台定居,每年定期來美探視已成家立業的兒孫。

目前正巧來洛的 Jimmy 陳坦言,返台後「荷包省錢、心靈充實」。他說,過去幾十年來打拚工作,教育孩子,生活過得忙碌,這幾年面對空巢期,「早晚都是兩人相對」,朋友之間距離又太遠,感覺生活無比空虛。

返台後,Jimmy 陳夫婦在內湖租一間小公寓,加上吃住玩樂,每個月用兩人在美國的「社安金」支付綽綽有餘。他與太太每周兩天在社區老人大學上課,其餘時間除了與台灣的小女兒見面外,更經常搭高鐵到台中、高雄探視親友,「感覺一天都不夠用」。

非營利亞美老人服務中心執行主任尹大燕也表示,曾有一對 80 歲夫婦,多年前兒孫長大後返台定居,直接住到林口老人住宅,除在台灣的兒女定期探視外,更交了不少朋友。

不少接近退休年齡,卻提早「被迫退休」的民眾決定返台定居,節省開支。

尹大燕說,她一位朋友三年前 62 歲遭任職的貿易公司裁員,失去公司提供的醫療保險後,自己無力負擔每個月上百元健保費,索性將聖蓋博房子賣掉返台定居。

她說,這位離婚單身的朋友返台後,在桃園租了一戶約 1000 美元的三房公寓,少了房屋稅、車險、房屋保險等每年近萬元驚人開銷,在台灣每月約幾十美元的健保費、吃住交通等費用便宜,生活壓力少了很多,過得相當開心。

甫結婚生子的 Karen 郭,超過 70 歲的父母,也於前年搬回台灣。Karen 郭說,父母 30 年前帶著他們到美國,開餐廳養大他們,但母親身體不好,美國醫療既不方便又昂貴,決定返台醫療,一來便宜,二來台灣資源也豐富,上次母親開刀請 24 小時看護,一天頂多 50 美元。

目前在高科技公司工作的 Keith 楊表示,五年前就在高雄老家旁買了層公寓,就是計畫明年滿 66 歲退休後返台定居,陪伴年紀超過 84 歲的母親。

他並表示,兒孫目前正是唸書、衝刺事業的忙碌期,要照顧他們,有時心有餘力不足,自己三個兄姊都在台灣,「與年紀相仿的親人一起過晚年」,老年生活才更有樂趣。

1988 年,接到數通女兒迫切的求救電話,當時 60 歲的李景瓊毅然申請退休,跟老伴一起到美國幫忙照顧剛出生的外孫。之後,先後幫忙兩個女兒照顧三個孩子。其間辦妥移民手續,在美國東岸一住就是 23 年。

今年 5 月,她和老伴唐恩澤決定搬回台灣長住。重大的決定驚動不少親友。唐恩澤說,看似突然的決定,其實長期以來,一直在心中盤旋徘徊。返台定居,也是圓個落葉歸根的夢。

當年來美,先後跟兩個女兒同住,替他們照顧孩子、料理家務,分擔她們當職業婦女的辛勞。一轉眼,外孫都已經長大了。七年多年前,兩人搬到附近的老人公寓,開始建立自己的生活圈。

兩臥室的公寓明亮舒適。兩人平日每天與公寓中的華人鄰居們一起吃早餐、做運動,每周有合唱練習,不時有聚餐等活動。周末到住在車程 15 和 20 分鐘之外的女兒家小住,外出吃飯、打打麻將,也與兩個女兒和其家人各處遊山玩水。每年也總安排一次返台和赴大陸探親旅遊之行。

看似舒適安逸的生活卻少了些什麼。他們說,長長的冬季、不再健朗的體能、愈來愈怕摔跤的心理,加上買菜、看病、外出等全得靠子女的不便。每天的生活,更多是與電視、電腦做伴,心中的寂寥空虛,撩起歸鄉的念頭。

「來美國,就是為了兒女」,唐恩澤說,「我們覺得任務已經完成」。年紀愈大,那個經常跳進腦海的「回家」想法,愈來愈常出現。在感覺體力可能無法再承受長途返鄉航程時,他們的決定是回鄉。

回首 20 多年的美國歲月,新大陸各處的大山湖海、名勝景觀、都會村落,留下過足跡。曾融進美國的生活文化中,與家人留下許多美好的回憶。他們欣慰一手帶大的外孫兒女健康成長,女兒們生活安定。   這趟人生的美國之旅走了 23 年,豐富充實,沒有遺憾。即使知道返鄉可能物非人也非,重新立足生活,也很具挑戰。但那是圓夢,他們十分肯定:活在故鄉,心裡會踏實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