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3月8日 星期四

亮麗美國夢 內心其實很空虛


成之璇放棄在美國優渥的生活,以及「搞不好可以結婚的男友」,為的是能多與父母相處,並且在「自己的世界」一展長才。

「美國薪水少說是台灣的兩三倍。而且,我住的地方開車一小時就有百看不膩的金門大橋,開車兩小時就有酒鄉 Napa,三小時就到滑雪仙境太浩湖,坐飛機一小時可以去好萊塢跟明星一起在 Rodeo Dr. 買名牌包,或者去賭城看用錢堆出來的秀、品嘗名廚開的最新餐廳。更別提美國新鮮的空氣、寬闊的生活空間、三房兩廳有後院的房子。」

「但是我選擇離開,朋友不好意思說我瘋了,他們只說很『欣賞我的勇氣』。」「但是,這裡真的不屬於我的世界!」

今年 31 歲的成之璇,從小就嚮往美式生活。台灣的政治大學畢業以後,她很順利地申請到洛杉磯加大企管碩士,後來在矽谷一家企管顧問公司上班,派駐高科技大廠「思科」(Cisco),負責專案規畫與策略建議。工作穩定、薪資條件優渥,不過,在工作幾年後,數個月前她毅然決定放棄夢寐以求的工作,以及「搞不好可以結婚的男友」,回台灣重新開始。

「離家後才知道什麼叫做『家』,」成之璇說,在美生活是她小時的夢想,因為美國好山好水,又沒有亞洲的應酬文化,所以一心想要到美國生活工作。可是,當人生劇本都照著她的規畫,一切順遂到令人稱羨時,她又突然覺得,亮麗的生活只是表象。除了這幾年亞洲經濟快速發展、充滿機會以外,「更重要的是,每逢佳節都覺得『為什麼我在這裡?』」

她說,在美國雖然外在環境很漂亮,但是她的內心其實很空虛。「因為家人不在身邊,」成之璇說,過去她一年只能趁回台度假時與父母相處十幾天,根本無法把握機會多盡孝道。「雖然偶爾看到美國的朋友,在臉書上放著出遊的愜意照片,也會懷念那樣自由的生活。」「但是那不是我該走的路。」

在矽谷,許多年輕的工程師與專業工作者們像成之璇一樣,在異鄉數年後決定回亞洲發展,不像過去的留學生一樣大多拚命留在美國。當然,更多的是,年輕時來美念書,奮鬥多年後好不容易在美國建立家庭,並將父母接過來同住,但退休又決定搬回亞洲,落葉歸根。

現在已經搬回台北長住的李熙琛就說,她在大陸長大,歷經抗戰以及國共內戰,「年輕時都在逃難。」後來栽培小孩到美國留學,畢業後擔任工程師,她也因而辦理移民,不但是為了追求美國的好生活,也是不想再擔心台海的緊張關係。

「但現在台灣也很好,」她說,兩岸政治氣氛緩和,再加上她年紀大了,在台灣看醫生方便又便宜,「巷口就有健保的門診中心。」至於兒孫,李熙琛則說,「看他們啦,美國也不一定好,現在台灣、大陸也很好啊。」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