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1月2日 星期三
我的善良有幸運的成份
我在國中的時候,是成績最好的時期,受到來自老師、同學、家長等等的各種禮遇。以班級而論,要準備聯考的「好班」,會被安排到有冷氣的教室,由能教出高分的老師任教。包括我在內,幾位成績領先的同學,格外受到老師的疼愛。舉一個特別的事例:同樣是作業沒交,同學沒交直接挨揍;我沒交,老師會恨鐵不成鋼地氣到丟下藤條走人,愛惜之情可見一斑。
至於平時的眼神、語氣更不用說,大部分同學都感覺得出來其中差異。因為成績好的關係受到重視,我還可以直接到同學家跟家長商量他的未來,甚至還在過年收到人家父母的紅包(不過我全額用來買參考書送還回去)。
總之大大小小的各種重視與款待,到了無孔不入的程度,讓我一直有種過度安穩的感覺;而且會有一種領悟是:我的善是由很多社會肯定所支持出來的,我的生活有很多人的肯定來滿足,我不太需要徬徨或覺得不安定,當然也就不需要作亂,一點點都不需要。
國中有一次偶爾在路上遇到國小同學,對方驚訝地看著我毫無裝飾/作怪的書包,摸了一下,彷彿代表著另一個世界似的──我國小在台北縣三重唸,國小同學們有一半最高學歷只到國中,而我到台北唸國中,彼此是在以淡水河相隔的兩個世界。
但我並不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,可能是因為我並非全才型的人,有的科目弱有的科目強,跟努力不一定有關係,像數學的話我考60可能還很吃力,國文作文要寫到90分卻很自然,所以我不會很理所當然地宣稱:我所得到的一切都是我努力得來的。
如果再放寬一點看,因為我體育不好,所以偶爾就在想,如果聯考是考搬磚塊或跳遠什麼的,我可能就會淪落到後段班,受到完全不同的待遇,所以我也不想理所當然宣稱:我得到這些是應該的,那有很大部分是拜社會欣賞的角度所賜。
當然老師會鼓勵所有的同學都應該用功唸書,只是這句話、這件事,對於成績不同、或者天份不同的人來說差別很大。對我來說,那象徵著前文所提到的一切;對某些人來說,大概就是讀書識字或甚至不要被打而已。換句話說,我覺得學生應該要努力用功這句話,對每個人的願景是很不同的。
像我一些成績不好的同學,當時再用功,也是考上比較好的高職五專而已,可是那時就開始看教育刊物的我知道,有些高職課本本身的專業知識就是錯的,或者建教合作的黑暗面什麼的。所以就會想,老師趕著某些人說要用功的意義到底有多少?有一種「教育程度貧富差距之貧者越貧、富者越富」的惡性循環的感覺。
贏家是少數(例如第一名、第一志願),輸家是多數(而且不易翻身),如果「善良」是依賴這些所「成就」的,社會一定會有失衡的地方,這從犯罪學統計可以看得出來,在缺乏肯定與資源的狀況下,容易培養出為惡的人。所以多元價值很重要,重要到這個社會能不能維持穩定和諧的地步。
重點是,像我這種比較好過的人就真的善良嗎?我不覺得。許多人光是因為感情問題就想殺人,雖然只是想而已;但跟社會底層比起來,其實是很奢侈的一種憤怒呢!轉頭看看底層的人的心境吧!苦勞網的報導「有家,就很幸福」裡,無家可歸的長期失業者說:
「最難過的時候,我有好幾次都想結束自己的生命,到現在也隨身帶著繩子,準備用上吊來抗議不願照顧弱勢的政府。」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